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分歧的核心是什么?中國是什么立場?
去年哥本哈根會議以來,國際氣候談判取得了哪些進展?今年為什么要增加談判會議的次數和時間?在中國舉辦的天津會議將承擔什么任務?
中國希望今年底在墨西哥坎昆召開的國際氣候會議取得什么樣的成果?
在天津會議前夕,從1989年開始一直代表中國參加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蘇偉,特為《今日中國》撰文,對上述問題一一作出權威解答——
氣候變化問題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
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活動,尤其是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引起了全球氣候的顯著變化,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低,基礎設施差,更易遭受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國際社會的攜手合作和共同努力,20年來,國際社會一直在尋找公正合理地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途徑,形成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巴厘路線圖”三大成果。
目前,國際社會正在就落實“巴厘路線圖”、加強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進行談判,中國將在這一談判進程中繼續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
今年以來的氣候變化國際談判
去年12月,舉世矚目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會議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會議雖然在長期目標、資金、技術轉讓等領域取得了積極進展,形成了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但會議沒有完成巴厘路線圖的談判任務,對2012年之后的國際減排作出最終安排。
今年以來,國際社會繼續根據巴厘路線圖的授權進行談判,并決定今年11月在墨西哥坎昆舉行《公約》第16次締約方會議和《議定書》第6次締約方會議。
為了在坎昆會議上達成積極成果,各方決定增加今年的談判會議次數和時間,加大談判的力度,將原來安排的2次會議增加為5次。前三次國際談判會議分別于3月、6月和8月在德國波恩舉辦。10月4日——9日,我國天津將承辦第四次公約和議定書兩工作組談判會議,這是中國為推動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在公約和議定書主渠道下進行并取得進展、推動坎昆會議取得成果做出的重要貢獻。天津會議是坎昆會議之前最后一次談判會議,將為推動坎昆會議取得積極成果做最后階段的準備。
經過各方共同努力,今年以來的國際談判取得了一些進展。目前,公約工作組已形成了締約方主導的“談判案文”,議定書工作組也形成了可以作為談判基礎的“主席案文”, 談判進入實質性的案文磋商階段,天津會議將在上述“談判案文”或“主席案文”基礎上,進行逐句逐段的案文磋商起草工作,為坎昆會議達成積極成果奠定了必要的條件。
但總體上看,當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圍繞氣候變化問題的國際談判仍然存在巨大的分歧,核心問題是要不要堅持《公約》、《議定書》和巴厘路線圖,要不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公平原則,發達國家要不要繼續率先減排。雙方的矛盾焦點是減排責任分擔、資金提供和技術轉讓等問題。
發達國家強調共同的責任,淡化有區別的責任,要求所有國家都應當采取有意義的行動,對發展中大國甚至提出量化減排要求;強調減緩氣候變化,淡化適應氣候變化;強調利用小集團磋商推動談判,淡化甚至企圖取代《公約》和《議定書》主渠道;在資金、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方面,則強調市場機制,淡化本國政府責任。
發展中國家提出,發達國家工業化過程中大量無約束排放溫室氣體是造成當前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且當前人均排放居高不下,其人均歷史累積排放更是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幾倍甚至幾十倍,應當對氣候變化承擔主要責任。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應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公約》的主渠道地位,按巴厘路線圖授權,加強《公約》和《議定書》的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發達國家應繼續率先大幅度量化減排,并切實兌現提供資金、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支持的承諾,發展中國家將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并在發達國家資金、技術轉讓支持下采取符合國情的減緩氣候變化的政策和措施。
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的立場
中國政府向來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從對中華民族和全人類長遠發展高度負責任出發,主張通過切實有效的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就目前的國際談判而言,最核心的任務是嚴格遵循巴厘路線圖授權,進一步加強《公約》及《議定書》的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統籌考慮減緩、適應、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
一是堅持公約和議定書基本框架,嚴格遵循巴厘路線圖授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是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框架和法律基礎,凝聚了國際社會的共識,是落實巴厘路線圖的依據和行動指南。巴厘路線圖確認了加強公約和議定書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的授權,就減緩、適應、技術轉讓、資金支持等做出相應安排,同時確定發達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進一步量化減排指標。
二是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國家要對其歷史排放和當前的高人均排放負責,改變不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大幅度減少排放,同時要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轉讓技術;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消除貧困的過程中,采取積極的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
三是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可持續發展是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和手段。應當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統籌考慮經濟發展、消除貧困、保護氣候,實現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雙贏,確保發展中國家發展權的實現。
四是主張減緩、適應、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應當同舉并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應當予以同等重視。減緩是一項相對長期、艱巨的任務,而適應則更為現實、緊迫,對發展中國家尤為重要。資金和技術是實現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必不可少的手段,發達國家切實兌現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支持是發展中國家得以有效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根本保證。
我國將在《公約》和《議定書》的基礎上,按照巴厘路線圖的要求,從國情和實際出發,承擔與我發展階段、應負責任和實際能力相稱的國際義務,實施強有力的國內政策、措施和行動,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應有貢獻。
中國對坎昆會議的期待
隨著坎昆會議的臨近,各方都積極運籌下一步談判工作。
作為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積極、建設性參與者,中國希望坎昆會議能夠在已有法律基礎上,通過公約和議定書工作組的法定談判機制,完成落實巴厘路線圖的談判任務,達成有法律約束力的成果。
一是通過《公約》、《議定書》工作組的談判,確定發達國家在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減排指標。議定書工作組是落實“巴厘路線圖”雙軌談判機制的重要一軌,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將于2012年底到期,目前所剩時間不多,為確保議定書第一、第二承諾期不出現空檔,議定書工作組盡快完成談判是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
此外,完成議定書工作組的談判任務也是公約工作組談判取得進展的重要條件,特別是只有明確了議定書發達國家締約方的進一步減排指標,才能為公約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組下非議定書發達國家締約方確定可比的減排指標。因此,坎昆會議要在公約和議定書下發達國家第二承諾期減排指標的談判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鎖定談判取得的共識,為談判沿著正確的軌道和方向前進打好堅實基礎。
二是通過公約工作組的談判,解決好減緩、適應、資金和技術轉讓問題。公約工作組談判要圍繞巴厘行動計劃進行,要確定非議定書發達國家締約方(主要是美國)減排指標,并確保其減排指標在幅度、性質和遵約機制上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可比性;要通過建立有效的機制,發達國家切實兌現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轉讓技術和能力建設的承諾,使發展中國家有能力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就如何落實哥本哈根會議上發達國家承諾的300億美元快速啟動資金做出具體安排,盡快明確資金的分攤比例,確保資金的及時有效到位并確定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操作辦法,這是建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互信的關鍵。發展中國家將在得到發達國家技術、資金和能力建設支持的情況下,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根據本國國情采取減緩行動。
當然,上述目標決非輕而易舉就可以實現的,還有很多困難要克服,特別是發達國家目前提出的減排指標與其應承擔的歷史責任和發展中國家的要求相去甚遠,對發展中國家關于適應、資金、技術轉讓的具體建議的回應與發展中國家的期望大相徑庭,要求廢棄京都議定書的主張更是與發展中國家的立場背道而馳,要完成巴厘路線圖授權的談判任務仍面臨許多挑戰,但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我國將一如既往地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與各方一道努力,推動坎昆會議按巴厘路線圖的要求取得全面、平衡和有約束力的成果。
作者:國家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 來源:今日中國
|